洪水退去后的第七天,夏澜站在村委会门口,望着满目疮痍的青山村。阳光照在泥泞的道路上,被冲垮的桥梁只剩下几根孤零零的桥墩,曾经绿意盎然的农田覆盖着厚厚的淤泥。但更让她揪心的是游客中心——精心打造的"青山家"品牌展示区如今一片狼藉,泥水浸泡过的宣传画报黏在墙上,像一块块难看的伤疤。
"夏书记,省里的评估报告出来了。"村主任老刘拿着文件夹走过来,脸色凝重,"直接经济损失八百六十万,重建至少需要三个月。"
夏澜接过报告,手指微微发抖。三个月?青山村的旅游旺季就在眼前,如果闭门谢客三个月,不仅今年收入泡汤,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也会大打折扣。
"重建资金有着落吗?"她轻声问。
老刘摇摇头:"县里答应给两百万应急资金,剩下的要咱们自己想办法。"
夏澜深吸一口气,将报告合上。她知道,常规的重建思路行不通了。青山村需要另辟蹊径。
"通知村两委和合作社骨干,下午两点开会。"她的声音突然变得坚定,"咱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恢复原状,得想想怎么'重建得更好'。"
老刘愣了一下:"可专家说按原样重建最稳妥..."
"如果只是恢复原状,那这场洪水就白挨了。"夏澜打断他,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,"危机危机,危中有机。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,给青山村来次升级!"
下午的会议异常激烈。当夏澜提出"借重建之机全面升级旅游设施"的想法时,会议室炸开了锅。
"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升级?"会计老王拍着桌子,"先把路修通、房子修好才是正经!"
"就是!游客都吓跑了,谁还来啊?"民宿老板老李愁眉苦脸。
只有几个年轻人眼睛发亮。返乡大学生李浩激动地站起来:"夏书记说得对!咱们可以学日本'灾后旅游'的模式,把抗灾经历变成特色项目!"
夏澜赞许地点头,点击遥控器,投影仪上显示出她连夜准备的方案——《青山村"韧性旅游"升级计划》。
"常规重建只是恢复,我们要做的是蜕变。"她指着屏幕上的规划图,"把洪水留下的痕迹变成特色,将抗灾经历转化为旅游资源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