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案详细而大胆:被冲毁的老桥不简单修复,而是改建为"抗灾纪念桥",保留部分残骸作为展示;淹没区的几栋老屋改造成"废墟咖啡馆",墙上保留洪水痕迹;后山新建"防灾体验基地",游客可以参与模拟抗灾演练...
"这...这能行吗?"老王瞪大眼睛,"谁愿意来看这些?"
"现代旅游追求真实体验和情感共鸣。"夏澜解释道,"我们的抗灾故事展现了乡村的韧性和村民的团结,这正是城市人渴望感受的精神力量。"
她继续展示更具体的创新点:利用VR技术重现洪水场景和救灾过程;开发"数字村民"系统让游客远程认养重建项目;设计"洪痕徒步线"标记洪水最高水位...
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,村干部们的表情从怀疑变成思索,最后化为惊叹。
"夏书记,你这脑子咋长的?"老刘挠着头,"一场洪水都能让你想出这么多花样来!"
夏澜笑了笑:"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。李浩他们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点子,省旅游学院的专家也给了专业建议。"
"那资金怎么办?"老王问出了关键问题。
"三管齐下。"夏澜早有准备,"一是申请'韧性乡村'试点专项资金;二是发起'共建青山'众筹活动;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新项目。"
她停顿一下,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:"但最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全村人的参与和支持。这不是我夏澜的项目,而是咱们青山村共同的重生之路。"
会议持续到深夜,最终方案获得一致通过。散会时,夏澜特意叫住了准备离开的王屠户——这个曾经最反对她搞旅游的倔老头,在抗洪中表现得出人意料地勇敢。
"王叔,我想请您当'抗灾故事讲解员'。"夏澜真诚地说,"那天您冒险渡河救人的场面,应该让更多人知道。"
王屠户愣了一下,黝黑的脸上浮现一丝红晕:"我...我一个大老粗,哪会讲什么故事..."
"就讲真实的经历。"夏澜微笑,"您怎么想的,怎么做的,就怎么说。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。"
王屠户搓着手,犹豫了半天,终于点了点头:"成!为了村子,我试试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