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深知农民常受欺压,无处申冤,设置好了登闻鼓,他就等待着有人来“击鼓”,好向他说明官员的不法之事,所以文中说贾母正想着有个“积古”的老人来说话。
这样我们应该注意到,这一段主要是写贾母的人物形象。
说着,催刘姥姥下来前去。刘姥姥道:“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。好嫂子,你就说我去了罢。”
平儿忙道:“你快去罢,不相干的。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,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。想是你怯上,我和周大娘送你去。”
说着,同周瑞家的引了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。
我们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到,贾母是一个“惜老怜贫”的人,也就是爱惜老年人,同情穷人,爱惜老人是因为老年人有很多经验和知识,可以流传下去。
所以刘姥姥是贾母等人主动要留下来的,而并不是刘姥姥主动,这与孝庄也不符合,而流民,流寇则确实是这样。
这在背面就是流寇与王熙凤带领的明军联络熟悉之后,开始在凤姐的劝降,牵线之下接受招安,加入贾府了,就如宋江一样,带领梁山好汉受招安做官了。
在书中,刘姥姥的女婿王家与贾府并不是亲戚,因为贾府代表国家的统治阶级,也就是官府。
刘姥姥与王成代表的是流民与军户,他们在元末明初的时候,也加入过起义军,但是最后没有成为统治者,而现在王熙凤的娘家,即贾王史薛里的王家,代表的是军队,所以他们是曾经与王家连过宗的。
王熙凤与平儿在悄悄的说刘姥姥时,被贾母听见了她要回家去,这写的是朝廷上领兵者与兵部商量如何处理流寇问题,最终按照“贾母”的习惯,他们决定将刘姥姥留下来住几日。
但是明末流寇众多,遍布各地,想招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,这其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,会参杂着战斗与招降,因此我们会看到,这次刘姥姥进荣国府,背面故事里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,最终刘姥姥会大部分接受招安,成为明军,因此脂批才会说“略有些瓜葛,乃后数十回之正脉。”
这是在第一次介绍刘姥姥时说的,原文是: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,恰好忽从千里之外,芥豆之微,小小一个人家,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