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后来呢?那笔钱被您拿去做了什么?”苏长泠似乎被伏矢的往事吸引住了,一双眼眨也不眨的紧锁在了老妇身上——平素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世族贵女如今竟要用自己的嫁妆赈济百姓,她实在好奇她能做些什么。
“我?我在当年,做了很多啊——”哀魄慢悠悠叹出口气来,“抽出这笔钱后,我先是在郡城城郊一个离城里和乡中都不算很远的地方,开设了一家会给人讲书的小棚子。”
之所以是“棚子”而不是书院,是因为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,笔墨纸砚都是很珍贵的东西——那时的造纸技术远不如现在成熟,佐伯纸价贵、麻纸伤笔,竹简还未彻底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想教那么多人认字写字还是太过困难,但我又着实觉得在“果腹”、“蔽体”两样已大致达成了的前提下,需要为百姓们开开蒙、让他们明白更多一些世间的道理。
——书是很好的东西。
先贤圣人们的思想不该只被留存与世族之间。
于是我想了一个足够折中的办法——那就是开设一个晌午时供人纳凉喝茶的小棚,再请人在棚中给人讲一讲书中浅显易懂但又颇为实用的故事。
一开始百姓们并不愿意费此周章来到这里,我就又想了个新的法子——让书棚在午时开始定量与人施些杂粮米粥,一天能备上个五十来份,再派几个郡兵把守,防止有人借机生事。
这一招果然好用,自从棚里施了粥,每个晌午人都是要来满的。
有些来得晚了、没能拿上粥的人也不愿意走,趁着喝水纳凉的功夫在旁边东一耳朵、西一耳朵的胡乱听着先生们讲书,渐渐,竟也有不少不为米粥,只为了听书的人来了。
人们懂了些书,举动自然比之前更合规守礼,我的夫婿告诉我,郡衙近来能查见的凶案越发少了,应当是我办起来的书棚起了效果。
我对此是极欣慰的,不久便放下了书棚,转而去找其他我还能做的事。
我本以为这郡中需要我去做的事情很少,不想等我真正将双足踩上地面,我才发现,那世上等着要我去做的事居然能有这么多。
喜欢云松令请大家收藏:()云松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