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安排张德福老人第一个试用。老人戴上眼镜,手在空中虚抓了几下,突然浑身一震:"这...这是我爷爷的茶坊!连墙角那个缺口的茶篓都一模一样!"
老人摘下眼镜时,眼眶已经湿润:"我十岁那年,就是站在这个位置,看我爷爷炒茶..."
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。夏澜知道,科技的价值不在于炫酷,而在于连接过去与现在。
与此同时,小林团队的游客分析系统也初具雏形。他们收集了三千份游客问卷和消费数据,识别出七类主要客群:亲子家庭、养生中老年、摄影爱好者、文化研学团、年轻打卡族、深度体验者和商务会奖团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"数据太有用了!"小林兴奋地展示分析图,"比如亲子家庭最爱李婶的茶点坊,但抱怨没有儿童专区;摄影爱好者停留时间最长,但消费反而最低..."
基于这些洞察,夏澜迅速调整了服务策略:在茶点坊增设儿童DIY区;为摄影爱好者设计最佳拍摄路线和时段;针对养生群体推出茶疗套餐...
效果立竿见影。一个月后,亲子游订单增长40%,人均消费提高25元;摄影爱好者虽然直接消费不高,但在社交媒体的分享为青山村带来大量曝光。
最复杂的要数智能调度系统。这个由县科技局支持的项目,需要在全村部署50个传感器,实时监测15个景点的人流密度、20家民宿的入住率、停车场车位等情况,并通过算法给出分流建议。
安装当天,不少村民围着技术人员问东问西。"这黑盒子真能知道哪儿人多哪儿人少?不会把我们隐私都拍去了吧?"
夏澜亲自上阵解释:"就像红绿灯调节车流一样,系统能帮我们平衡游客分布,避免有的地方挤死,有的地方闲死。"
系统上线首日就经受住了考验。周六上午十点,后台发出预警:茶艺表演台区域人流超负荷,而新建的茶文化馆却只有零星游客。夏澜立即通过村广播和游客APP推送建议,引导部分游客先去文化馆。半小时后,两个区域的人流恢复平衡。
"神了!"民宿老板老赵竖起大拇指,"以前旺季时我家门口堵得水泄不通,今天居然一直畅通!"
科技赋能的效果逐渐显现。三个月后,青山村的复游率回升至65%,年轻游客比例创下新高。更可喜的是,村民们的态度从怀疑变为主动学习。李婶报名参加了智能手机培训班;张德福老人甚至学会了用平板电脑查看茶园实时监控;连最保守的王会计也开始用电子台账了。